缅甸鲜辣椒与鲜菜豆通过昆明海关孟定海关高效入境,边民互市贸易新模式提升效率
以前我们或许并未过多留意边境地带的贸易方式转变,然而孟定海关所呈现的新动态却颇值得深入探究。在边境地带,贸易活动包括缅甸新鲜蔬菜的进口、边民之间的交易等,这些现象反映了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边民收入的提升。
边民互市早期状况
过去,边疆村民参与贸易的方式较为单一。以芒岗村为例,村民们过去多以个人身份独立从事贸易。比如去缅甸采购菜豆,回来还要办理报关手续,一趟下来几乎要耗去一整天,这使得他们无暇顾及田间的农活。加之缺乏组织,每个环节都要亲自处理,从出国采购到报关等手续,工作量大增,常常让人应接不暇。那时,许多村民陷入了既要忙贸易又要顾家农活的困境。例如,许多村民家里的土地需要耕种,比如种植适合冬春季节的蔬菜,但为了贸易,不得不放下这些农活,收入也因此不稳定。
在这种情形下,边境贸易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。效率不高,可进口的蔬菜数量也有上限。边民需亲自逐步完成交易流程,而在寻找货源和协商购买上并无明显优势。这种缺乏组织的贸易方式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。
合作社的组建
沧源佤族自治县芒卡镇芒岗村有自己的想法。面对这一状况,他们利用村集体经济的优势,成立了互市贸易农民合作社。这个合作社的建立,汇聚了全村376户边民的力量。大家不再是各自为战,而是团结成了一个大家庭。以寻找货源为例,以前边民们各自寻找货源,往往数量有限,价格也难以降低。而现在,合作社统一组织人员到境外寻找货源,人多力量大,货源更加丰富,谈价也更加方便。
合作社成立后,具体操作是怎样的?合作社就像一位全能的管家,能代办各种事务。比如拼车、集中申报等手续,都能帮着办理。以前边民们要自己单独报关,现在只需在手机上核对货物信息,等货物集中运到后,到口岸现场刷脸即可。这样一来,社员们就能安心种地,贸易时也能顺利进行,收入自然比以前更稳定了。
受欢迎的缅甸蔬菜
缅甸的蔬菜在国内颇受欢迎。比如,半山坡地种植的嫩豆角、河谷热区的朝天椒,这些蔬菜一直是国内消费者喜爱的。自从有了合作社,购买蔬菜变得更加便捷。合作社会组织边民亲自前往缅甸,商谈价格,寻找货源。大家齐心协力,便能够购得既优质又价格公道的蔬菜。
缅甸蔬菜多经芒卡通道抵达我国。这要求有一套高效的流程来支持。当地居民借助互市贸易的移动终端和管理平台,线上即可完成交易结算。这样一来,海关监管也更为便捷,手续办理后,蔬菜便可顺利进入国内市场销售。
海关的监管模式
孟定海关同样忙碌。他们在芒卡通道实施了“互联网+边民互市”的监管方式。这期间,一些新技术被应用。比如,智慧物流、智能审单、运抵直通等新方法在边民互市中发挥了显著作用。
海关需对新鲜蔬菜的冷藏库进行检验,这是为了确保蔬菜的新鲜。若冷藏库不符合标准,蔬菜运来后可能会变质。此外,海关还需指导合作社申请动植物检疫证。只有所有这些步骤都完成,进口蔬菜的质量与安全才能得到保障。海关工作到位后,不仅能帮助边民增加收入,促进边境贸易发展,还能实现智慧监管,实现多方面的兼顾。
今年一季度的成果
今年看来,这个新方法成效显著。孟定海关通过芒卡通道监管,让边民互市进口了1.5万吨新鲜蔬菜。这个数字相当可观。而且,它还促进了芒岗村等两个边境村的收入增长。村集体收入增加了111万元,村民增收49万元。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边民互市贸易促进了众多周边产业的兴起。例如,蔬菜分拣、仓储冷库、包装运输等行业纷纷发展。从这个角度看,一个看似微小的边民互市贸易变动,实际上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效应。
未来的展望
这种模式目前看挺合适,但未来会如何?能否持续提升效率,让边民获得更多利益?比如,海关是否可以采取更简便快捷且安全的监管措施?边民合作社能否继续扩大,惠及更多人?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方向。各位对边民互市贸易有何看法或建议?欢迎发表意见,积极参与讨论。若觉得文章不错,别忘了点赞和转发。